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关于中国科学发明家小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中国科学家发明过很多东西,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中国科学发明家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中国科学发明家小故事篇一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关于中国科学发明家小故事篇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关于中国科学发明家小故事篇三

  蔡伦是我国伟大的发明家,对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57年,蔡伦出生湖南一个农家,从小家里十分贫穷。

  公元75年时,因迫于生计,蔡伦进了汉明帝的宫里当了太监。当时成为太监,不仅要忍受阉割之苦,还要受到亲属朋友的嘲讽。蔡伦为了摆脱贫穷,在精神上不知忍受了多少的痛苦。

  进入宫中,从蔡伦小黄门做起,天天要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忍受大太监的责骂。蔡伦小心谨慎地效劳,不敢有半点马虎。在蔡伦的努力下,他逐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就这样,蔡伦一步步高升到龙亭侯。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蔡伦深感到没有简易的文字载体的不便,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自从有了文字,就出现了书写文字的载体,如石头、龟甲、树叶、竹片、丝帛,乃至羊皮。但它们作为文字载体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或笨重或昂贵或不易保存。相传西汉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长信,总共用了3000根竹简,要用几个大力士才能搬动,汉武帝整整花了两个月的工夫才把它翻完。如果人类一直采用这些文字载体,文化传播的速度之慢是可想而知的。

  东汉和帝九年,蔡伦担任了尚方令这一官职。尚方令专门负责皇宫里面使用的器物。蔡伦很有才能,并且能够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他是个有心人,经常到田野和河边走访,观察河边妇女们洗蚕丝和抽丝漂絮的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会在席上形成簿簿的一层残留物,有人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他还到造纸的作坊向造丝絮纸的工匠们请教,逐渐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蔡伦深知,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开辟更广泛的造纸的材料来源,改进造纸的技术和方法,才能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张,提高纸的实用性。

  当时,蔡伦注意到,劳动人民的衣服大都是用麻料制成,他们在沤麻的过程中,也像洗絮一样,最后也会在篾席上残留一些薄膜。蔡伦想:“如果麻纤维也能造纸,造纸的材料来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蔡伦和很多能工巧匠一起,经过试验,研制了一个造纸的工作程序:一分离;二捶捣;三交织;四干燥。

  就是按着这一生产程序,他们首先搜集材料(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等),再把它们揭碎捣烂,做成纸浆;然后使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捞取纸浆,捞出的纸浆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在造纸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和改进,使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程序也日渐完善和成熟。

  有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和比较容易掌握的生产方法,造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公元121年,蔡伦由于当年被迫陷害汉安帝的祖母宋贵人,而被拿去治罪。蔡伦心中有愧,不愿去受审,在内疚的心情下,服毒自杀了。

  看过关于中国科学发明家小故事

1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