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红军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

时间: 杭威2 历史故事

  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红军经典故事,希望你喜欢。

  红军经典故事一

  三过草地,刘应启都是在最艰苦的收容队里收容病号、彩号。他还清晰地记得李先念在过草地时说过的一句话,“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过草地前部队准备了不少干粮,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就吃野草,吃牦牛粪便。

  他在收容队中抬担架,背伤员,有时候一抬就是半天,除了跟战友轮换着抬伤员外,每天都要背、扶病号和彩号。战友没吃的了,他就将身上带的干粮分给伤员们吃,而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时,只好吃草根、牦牛粪。

  收容队在后面,危险性很大,一怕不明真相的藏民追杀,二怕跟大部队落下距离,三怕战士们体力不支倒在路上。几乎每一次过草地,都要遇上几遭。他发挥做政治工作的特长,耐心地向藏胞引导说服,最后才得以让病伤的战友通过。

  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收容的伤病号行军到草地深处。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袭来。在一个土坡下,刘应启遇到一个战友,顶风冒雪行军累得全身都已发软,再加上坡陡泥滑,他怎么爬也爬不上去,而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他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着战友的手。

  “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战友再次哀求。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让战友再说话,让他保存力气,一边紧抓住战友的手,一边喘着粗气轻声说:“抓紧!”看着刘应启恳切的目光,那名战友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

  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刘应启艰难地连爬带拖,用另一只手紧紧掐进土坡的泥里。终于,战友被拉出了危险区域,这时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俩都摔倒了。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恰好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路过这里。肖明德飞快地将两人拖住,然后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他和战友一起拉上了坡。这个战友被扶上肖明德的战马,直到赶上大部队,才算躲过这生死一劫。

  每当遇到一些因伤、因饥饿而实在走不动的战友,刘应启就动员战友说:“今天、明天有困难,走出草地就没了困难。”在他的乐观情绪的感染下,掉队的战友相互帮助,共度难关。他和战友们还编写了“睡泥地,盖的天,头枕山,星星明月来相伴,红军变成了活神仙,把那小鬼子吓破了胆”等收营歌;“草原篝火满天红,行军方向是朝东,领导我们干革命的是共产党毛泽东,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等打油诗,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刘应启和收容队在过草地中收容掉队战友共有300多号。这些病号和彩号在他和收容队员的照顾下,伤势恢复后就返回原部队,投入新的战斗。

  红军经典故事二

  1935年1月下旬,刘应启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广昭战役,争取在广元与昭化之间撕开一道缺口顺利渡江嘉陵江,向川甘一带发展。22日,广昭战役打响,由于两城敌军固守,红军进攻数日数未下,后主动撤出,准备创造条件渡江,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

  3月28日,部队再次渡江。27团二营是尖刀营,四连一排担任打先锋的任务。宣传股长刘应启也被派出趁着夜色渡江。32个人坐着5艘小船和8只牛皮船,劈波斩浪飞快地驶向对岸,不料到了对岸被敌人发觉。危急时刻,刘应启对排长说,我们人少消灭不了敌人大部队,不能死打硬拼,你先带领大家冲到对面山上,随时准备接应后继的渡江部队,我在后边掩护。

  “红军过来了,红军过来了,正在上山”。这时,5名敌人在队伍后面大叫。驻守的敌军得知我军行踪,后继渡江部队面临更大的危险。刘应启急中生智,朝乱叫的敌人扔去一个手弹,正好在叫声中爆炸了,那些敌人马上就无声无息了。先锋队到了山顶,天已经亮了,大家发现大部队还没有过江,突破口被敌封锁,都很焦急,刘应启一边稳定军心,一边思考对策。

  山下两边各有一个营地,在山顶能清楚地看清敌人动静。下午两点钟,两个送信的敌人到山对面的营地,刚上山头就被先锋队歼灭了,敌人发觉不对劲,随后调来一个连包围了山顶,敌众我寡,情况非常危急。刘应启果断地带领大家与敌人战斗。混战之中,一个头上戴着大盖帽的军官举起大军刀向刘应启头上砍来,在这万分危险时刻,两声枪响,敌人应声倒下,原来他和敌人背后一名战士同时开了枪,敌人的军刀砍在他的左肩上,把棉袄砍破了。这次在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下,共消灭30多名敌人。

  刘应启决定带着队伍撤回,准备渡江与大部队会合。他们一路打到江边,后面敌人追上来了。“快跳下江游过去。”刘应启喊着,一个小号兵、小卫生员不敢下水,被冲上来的敌人抱走了。敌人又冲上来抓他,他对着敌人放了3枪,纵身跳下江里,在水下向左游了几步,再转向右。敌人边向江里开枪边喊叫:“快回来,不回来会死在江里喂鱼的。”有的往回游到江边被敌人用刀砍死了。他在水上游一会,再沉到江底用一只手抓江底泥爬几米后再上来呼口气。一次当他露出水面,只觉得着头皮一麻,身边的江水渐渐变红了,这才知道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顶,把头皮和脑骨掀了一块下来。他忍着剧痛上了岸,爬着回到了大部队,就昏死过去了。那次行动,32人先锋队只有他一人生还,那颗子弹在他头顶永久地留下了一条“弹沟”。

  红军经典故事三

  板寸、衬衣、皮鞋,86岁高龄的赵德仁把牛皮腰带扎得老高。

  1935年,红军来到苍溪之前,赵德仁原本是要逃荒到嘉陵江西岸的。当时谣言四起,人心大乱。“毛泽东牙齿有巴掌宽,吃人如同吃面条”“张国焘坐在轿子里,舌头从轿顶伸出来去吃人”“把小娃儿身上凿七个洞,用管子吸血”……类似的说法漫天传播。

  “不管穷人富人都往西岸跑,我也怕得要命,跟着跑。”逃难路上,赵德仁碰上了红军的宣传员。

  宣传员对赵德仁说:“我们是打富救贫的。”于是,他将信将疑地留了下来。“我观察了一段时间,确实没有看到吃人的红军,就参了军。”他回忆说。

  参军不久,赵德仁被调到徐向前身边当警卫员。15岁的他浓眉大眼,很是帅气。战友们叫他“大姑娘”,徐向前称他“小鬼”。

  在嘉陵江畔,红四方面军长征渡江前,赵德仁跟随徐向前勘查地形、选择渡口,“走了很多山路”。

  渡江作战,徐向前在嘉陵江东岸的一个山洞里待了整整两夜。“山洞里不能咳嗽,也不敢露火光,他在洞里走来走去,一支烟分两次抽完。”

  爱抽烟,是徐向前留给赵德仁最深的印象。“徐向前的烟都是我们班长给发的!”赵德仁回忆说,那些烟纸是从“白区”搞来的,由警卫班长保管,平时徐向前三四天抽一包,“不过,打仗那天晚上,他抽了两包”。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此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小镇上召开了扩大会议。赵德仁所在的警卫连,负责外围警戒。

  “他们好像吵得很厉害,还有人拍桌子。”赵德仁偷偷往里面瞅了一眼,“张国焘蹦得八丈高。”

  赵老的用词显然有些夸张。多少年后他才从历史书中知道,正是在那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以多数票否决了张国焘的南下主张,决定北上。也就是这次会议后,赵德仁跟随张国焘、朱德率领的左路军,向阿坝开进。

  “但后来张国焘还是南下了,唉!”赵德仁回忆起了南下的日子。

  过雪山时,赵德仁得了痢疾,泻得无力走路。风一吹,鸡蛋大的石头往下打,他顾不了那么多,在路边坐了下来。指导员上来就重重地打了他两巴掌:“赵德仁,你不要命了!”

  清醒了些的赵德仁又踉踉跄跄地跟着队伍往前走了。翻岷山时,他又掉队了。“到处都是冻死的人:有的枪靠在肩上,有的抱在一起,有的嘴里还有半块干粮……我想爬起来,可一起身又跌倒了。但我不想死,我相信我能活下去。”赵德仁说。

  草地行军,赵德仁成了朱德的警卫员。“我们13名警卫员,走出草地后只剩下3个!”

  “那个时候只知道饿!”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半袋牛肉干,过草地时却不见了,赵德仁急得哭了。朱德走了过来:“小鬼,哭啥子?”弄清情况后,朱德说:“莫哭莫哭,都是自己人吃了。今后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把你带出草地了。”

  一天清晨醒来,朱德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腰带,问赵德仁:“小鬼,我的腰带呢?”

  “我不敢开腔,只是低着头。”朱德的牛皮腰带,头天晚上被赵德仁偷来跟几个警卫员一起吃掉了。“味道还不错,烧起来有点香。只是嚼不烂,不好咽,嘴里全是黑水。”

  “朱德很快知道了真相。他没说话,只是从地上拣起一条草绳,往腰上一系,准备出发。”赵德仁回忆说,他赶紧把马牵了过去,朱德一摆手,“不骑了”。

  赵德仁以为朱德为腰带的事生气了,吓得直哆嗦。朱德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拍拍赵德仁的肩说:“给后面的伤病员骑吧。”

  “以后的草地行军,朱总司令再也没骑过马。”赵德仁黯然神伤,眼角皱纹里溢满了混浊的泪水,“没过多久,他就把他那匹跛马杀了,几十人吃了7天。”

看过红军经典故事的人还会看:

1.红军长征故事精选

2.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3.红军长征的故事

4.长征精神的故事有哪些

5.红军长征小故事有哪些 红军长征故事精选

1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