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周恩来经典故事 周恩来历史故事

时间: 杭威2 历史故事

  周恩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大家知道哪些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周恩来经典故事,希望你喜欢。

  周恩来经典故事一

  黄河边,延水河,西安事变之后,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引领全国抗日的令世界瞩目之地。

  那天,周恩来找毛泽东去中央党校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正在考虑召开政治局会议的事,有许多会前的文稿等事情要处理,表示自己实在顾不上了,说:“这样,恩来,讲马列,你是专家么,这次由你代劳了,你代我去讲。”毛泽东指指身边的江青,说,“让江青同志陪你去。代表我,向学员们问好,她也可以听听你的讲课,接受教育么。”江青满脸笑容。周恩来顿了一下,说,“江青同志一起去,好啊。”

  江青当年是在党校听课抢坐在前排认真记笔记而引起毛泽东注意的。江青与毛泽东结婚,当时中央约法三章,江青只能是主席的生活伴侣,不能问政干政。中央作这样的决定,周恩来是当事人,现在毛泽东要江青陪着周恩来去党校,从党校学生到陪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党校讲课,这意味着什么,周恩来一下子就领会了。

  江青当然也清楚,春风得意马蹄疾。她突然甩开一鞭子,用力抽打坐骑,马飞跑起来,人影越来越小。周恩来怕江青出意外,不好向主席交代,拍马紧随。当他追到一片玉米地时,田边的小路非常窄,只能通过一匹马。这时的江青已经放慢了速度,等快马追来的周恩来。她听到后面的马蹄声,突然勒住马。周恩来突然见江青冒了出来,眼看就要撞上她,要么将奔马拐进田地,那样会践踏老百姓庄稼;要么勒住奔马。周恩来刹那间选择了后者,紧紧勒住马缰,马的前蹄腾空而起,他从马上摔了下来。周恩来南征北战,在战马上的军旅生活是家常便饭,这次可是马失前蹄了。摔下马的时候他清楚这一摔非同小可,必须保护好头部,于是伸出右手护住头部,右臂则戳在地上折断,鲜血渗出,肘部突出的骨头清晰可见。

  周恩来经典故事二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1939年3月,他在瞻仰绍兴祖屋时,亲笔在《老八房祭簿》上续写谱系,有关他本人的一条如下:“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在历史上,周恩来所属的宝佑桥周氏,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

  周恩来不喜欢古玩收藏,一生劳碌,为革命事业奔波。但是他的家族中,与收藏有关系的人是他的六伯父,叫周嵩尧,是江苏的一位收藏名家。

  周嵩尧谱名周贻良,字嵩尧,号峋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生,光绪丁酉科举人。晚清时任过淮安府总文案、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民国初年又曾任袁世凯大帅府的秘书,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等职务。周嵩尧在任期间,严于律己,政绩斐然,深具民望。后因看不惯民国初年军阀们的明争暗斗,弃官归于扬州。他对收藏和鉴赏古董、字画产生了兴趣。最后竟倾毕生积蓄收藏到了一批周代玉圭、秦代诏版、汉代钱币、宋代名家字画等数十件国宝级文物。

  抗战爆发后,日伪出于对周嵩尧声望地位的器重,曾派出要员登门请其出山,许以高官厚禄,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效力。周嵩尧坚持不允,最后避居到扬州乡间以躲避日伪方面的纠缠。

  周嵩尧虽只有一子,但孙子辈多,抗战期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他一家坐吃山空,生活很困难。一次,家中实在揭不开锅,周嵩尧在万般无奈之下,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本清代画家王云作的山水画册拿到市场上变卖了籴米下锅。不料,这本画册流传到上海古玩市场后被周嵩尧的一位好友发现了。好友知道这是周嵩尧的心爱之物,流进市场说明他的生活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这位重义气的朋友立即将其买下,亲自送到扬州周嵩尧家中,还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度过困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嵩尧已年近八旬,但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忙于新政府组建的周恩来想到了这位在晚清、民国初年供职于政界的伯父,是个就近讨教的好老师,因此就安排周嵩尧到中央文史馆做首批馆员。这是周恩来在担任期间唯一以自己名义安排的亲属。他在安排周嵩尧为文史馆馆员时还对六伯父说:“这次安排你为中央文史馆员不是因为你是我的伯父,而是你在民国年间有两件德政:一是袁世凯称帝时,你作为他大帅府的秘书却没有跟他走,这是一个有胆有识,又益国利民的行动;二是在江苏督军李纯秘书长任上,你为平息江浙两省军阀的一场混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使这两省人民免遭了战火涂炭。现在人民当家做主了,应该考虑你为人民做点事。”

  1953年9月2日,周嵩尧在京病逝。去世前,遗言将自己收藏一生的贵重文物全部赠送给侄儿周恩来。周恩来临终前又遗言邓颖超:“将这批文物全部交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全权处理。”

  1995年,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孙觉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座谈时,孙觉先生主动提出:周恩来遗赠故宫的这批文物,故宫方面一直没有登记入库,做临时寄存处理,如果周恩来纪念馆有意收藏,他可以帮忙联系。终于,这批20类24件珍贵文物全部由故宫提出转为周恩来纪念馆收藏。

  2010年1月8日,在周恩来逝世34年之际,他的六伯父周嵩尧先生手写本《周氏家训》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周嵩尧在20世纪40年代初所写,当时日本军队占领扬州,周嵩尧避居乡间,将周家一些历史情况写出。

  《周氏家训》中所披露的周家文玩颇为可观。

  《周氏家训》第19页详细列出的文玩计古砚:唐紫端大砚、宋紫端大砚、古小紫端砚、古风字端砚、龙霓端砚、井田台斗大端砚、黑寿山砚、端砚箱、紫端底字岁寒三友砚、石鼓砚十方、顾二娘砚、王云贡砚、黄宗炎砚、周王寻砚、澄泥配盒;

  文房:李鸿章墨;玉石:周桓圭、陈香木柱石三公图;书画类有:郑板桥字中堂、伊墨纾小对、吴让之扇面、九成宫帖连裱、精指瘗福铭、黄养萱花鸡柳图、王小梅待渡、赤锂戏水图;

  瓷器类有:鼻烟八瓶、康熙瓷瓶;以及牙雕类有象牙烟碟,木器类有红木柜,铜器类有风波铜钵,古书类有书谱、扬州续志、履园丛话,其它的有眼镜、宋黄筌雕孤等。

  周恩来经典故事三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仅有48小时的中国之行。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秘使。

  此前,中国方面早有耳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也是个口味极高的美食家。席间,面对周恩来的频频举杯,基辛格多是面带微笑,礼貌应酬,而对眼前的美味佳肴只是简单地尝一下……

  就在此刻,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厨房的灶台旁紧张地忙碌着。不料,他们精心准备的一道大轴好菜却出现了意外。这道大轴菜是中国的传统菜——盐焗鸡,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可想而知,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这时宴会已经开始上菜了,但鸡还没有焖熟。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然后再用高压气锅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但谁也没想到这却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这道尚未命名的菜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来介绍完毕,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执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锅的鸡品尝起来。宴罢,他执意要见烧制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他握着王锡田的手连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

  7个月后,基辛格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太平洋两岸对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开始消融。

  为接待工作而忙碌的“34号特供处”

  中美破冰是世界瞩目之举,早在此前一年,中国方面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作为的周恩来对此更是高度重视。为保证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做到万无一失。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那次筹备会议。

  出于保密的需要,多年来,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外只能用门牌号码“34号”来命名。每到国内国际重大活动之前,34号供应部几乎都能最先知晓。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准备宴会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张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以做备用。辽宁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选出精品运到北京。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是采自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其中用的原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当年,县里接到上级领导通知,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后来,当地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确信当时的竹荪就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宴会准备的。竹荪的鲜美可口引得尼克松总统连声赞赏。基辛格也竖起拇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还没来得及记载。”

  在欢迎宴会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春播蚕豆一般七八月收获,要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

  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了回来。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一带找到了长势良好的蚕豆地。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钱仓早”的蚕豆。由于当时蚕豆果实还比较小,于是工作组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预测在运输当天,蚕豆可以长到多大。当得知运输那天的蚕豆的豆肉已经可以入菜时,工作人员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汇报。就这样,经多方努力,这批新鲜蚕豆终于赶在尼克松抵达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钱仓小小的蚕豆准时上了国宴,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看过周恩来经典故事的人还会看:

1.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2.经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3.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4.古代经典哲理故事

5.经典中国历史故事阅读

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