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张冠李戴的历史故事

时间: 玉玲2 历史故事

  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张冠李戴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颠倒是非。

  出处: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几乎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拓展:被张冠李戴的诗歌

  古代A诗人的诗歌,最后署成了B诗人的名字,这也不是没有的事。比如这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词,曾被邓丽君谱曲歌唱过。

  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作者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李煜虽不是一个成功的帝王,但被称为“千古词帝”,有《虞美人》和《浪淘沙》等名篇留世。可是,《四库全书》收载的该词的作者却是孟昶,五代后主邢台籍的孟昶,孟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帝王,是我国春联的鼻祖。

  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作者,因史料而产生了争议,最后只好存下两个版本,只是谁更倾向谁一些。发生这样的误认,张冠李戴,不仅古代有之,今人更甚。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首《那一世》或《那一天》,大家都以为是仓央嘉措的诗作,其实根本不是。它出自1997年朱哲琴专辑《央金玛》中的歌曲《信徒》的歌词,词曲作者是何训田。或许因为《央金玛》中另有一首歌名为《六世__喇嘛情歌》,因而这首歌词被人缪传成“仓央嘉措情歌”之一。目前流传的《那一世》的各种版本,各种组合,均是网友们所为。

  世人宁愿相信一个活佛,也不执信现代人的思想,他们喜欢假托。2010年12月22日,在电影《非诚勿扰2》的片尾出现一首诗歌《见与不见》,由李香山(孙红雷饰)的女儿川川在其父的人生送别会上念诵。这首诗歌,一下被普及了,红遍了大江南北。

  2008年,这首诗被刊登在《读者》第20期,诗题是《见与不见》,署名又是仓央嘉措,被讹传为仓央嘉措所作。其实,原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本名谈笑静,《见与不见》的原作实际上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为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疑似风月》中的一首。

  2011年10月,法院认定《见与不见》的作者就是广东肇庆女子谈笑静(笔名扎西拉姆·多多)。虽然《读者》已声明更正作者署名,虽然法院已裁定版权归于谈笑静,但是这个谬误还一直在流传。至于作者是谁,其实,读者并不关心,只要诗歌优美,只要他们自己喜欢就好。

  如果一首诗歌被张冠李戴,我们应该尊重事实,改正错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跟风。尊重诗歌本身,就是尊重诗人自身。

1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