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有趣的发明故事

时间: 玉玲2 历史故事

  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发明过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些发明可能是因为一个偶然就发明了。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偶然发明的有趣故事

  1.微波炉

  微波炉最早的名称是“爆米花和热团加热器”(Popcorn and Hot Pockets Warmer),它的发明纯属偶然,源自一个武器研发项目。微波炉的发明者是美国自学成才的工程师珀西·勒巴朗·斯宾塞(Percy LeBaron Spencer),二战爆发后,他在一家公司从事雷达技术开发。这项技术在当时听起来很像具有科幻色彩,其实只是一种具有探测功能的磁电管,可以发射高强度辐射光束。

  显然,就像身边朋友给他起的外号,斯宾塞喜欢吃甜食。他或许还是个奇怪的盲目崇拜者。一天,他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一块巧克力棒粘在了短裤上。斯宾塞注意到,当他运行磁控管时,裤子上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一般人可能认为,是他身上的体温降巧克力融化,斯宾塞没有按照这种逻辑思维去判断这件事,相反,思维敏捷的他给出了一个更为科学的解释:肉眼看不见的辐射光线“将其煮熟了”。

  任何一个理智的人此时都会停下来,因为这些神奇的辐射光线离斯宾塞阴囊很近。事实上,在场大多数军事专家可能就梦想将这些射线应用到战场上。但是,同科学史上每一位发明家一样,斯宾塞对他的发现充满了好奇,将其作为一种新奇事物看待。他利用这种装置让鸡蛋爆裂,还去烤爆米花。

  斯宾塞继续实验磁电管,最后,他用箱子将其包装起来,作为一种烹饪美食的新工具推向市场。最早上市的微波炉大约有6英尺(约合1.8米)高,重达750磅(约合340公斤),做必须用冷水冷却。在之后的岁月里,技术人员不断缩小微波炉的尺寸,今天,微波炉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2.不沾锅

  特氟龙是Teflon的音译。Teflon 是杜邦公司使用在一系列氟聚合物产品上的注册商标。

  大约70年前,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Roy J. Plunkett)博士在杜邦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Jackson实验室中发明了聚四氟乙烯树脂,杜邦公司以“Teflon”作为该产品的商标名称。在中国,由于发音的缘故,“Teflon”这一商标又被称之为特氟龙、铁氟龙、铁富龙、特富龙、特氟隆等等,皆为Teflon的音译。

  1954年,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雷瓜尔(Marc Gregoire)的妻子柯莱特(Colette)突发奇想,觉得丈夫用来涂在钓鱼线上防止打结的不粘材料特聚四氟乙烯如果可以用在煎锅上,效果一定不错。拯救了无数现代家庭主妇的“不粘锅”由此诞生。不过,1938年被罗伊·普朗克特(RoyJ. Plunkett)发明出来的聚四氟乙烯最早的用武之地,却是举世闻名的“曼哈顿计划”。

  3.糖精

  1879年的一天下午,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的实验室里,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一是他正在做的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会有结果出来;二是今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娜塔莎已备好了晚餐,等他回去欢聚呢。

  暮色降临大地,实验室逐渐暗了下来。法利德别尔格在煤气灯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烧瓶叫。翻滚的溶液,早已把晚上生日晚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终于,实验有了眉目,他高兴地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实验记录簿上记下了实验结果。此时,墙上的挂钟“当当”地敲了起来,“哎哟,已经6点了。”他这才想起过了晚餐的时间,匆匆将铅笔往口袋里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

  妻子与丈夫一起忙了起来。丈夫摆上了酒杯、餐具,妻子则端来一盘盘菜肴。晚餐在欢愉的气氛中开始了。

  法利德别尔格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诧异地问:“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大对头,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的大声嚷了起来,“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用它写过字的铅笔。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

  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他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4. 土豆片

  1853 年夏天 , 乔治 ( GeorgeCrum) 在美国纽约一流的度假胜地萨拉托加( Saratoga )当厨师。那里的月亮湖旅馆餐厅提供法国式炸马铃薯条,乔治通常按照标准的法国尺寸制作。这种食品在 17世纪风靡法国,那时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驻法大使,他非常喜欢吃薯条。于是就把制作方法带到美国,并在蒙蒂塞洛( Monticello )把炸薯条当作一道正式晚宴菜肴招待客人。

  在月亮湖旅馆,一个顾客(有些文献称是百万富翁范德比尔特)发现厨师乔治做的炸薯条太厚,他不喜欢,因此拒绝付帐。于是乔治又做了一批薄一点的,但同样不能让他满意。被激怒的乔治就决定教训这位客人,他把薯条做得非常薄非常脆,以至于叉子都插不起来。然而,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目的,客人非常喜欢这种浅黄色、像纸一样薄的马铃薯片。其他客人也要求乔治为他们做这种薯片。从此,菜单上出现了萨拉托加薯片,并成为特色食品。

  不久这种薯片被包装并且出售,刚开始是当地的,然后就风靡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终于乔治开了他自己的餐厅,特色就是薯片。那时马铃薯要靠手工削皮和切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马铃薯削皮机的发明使得薯片从小规模制作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

  5. Slinky

  1943年的一天,美国海军工程师克莱·沃森(Clay Watson)和同事理查得·詹姆斯正在费城的一间造船厂里作实验,研究强浪中弹簧对精密仪器的抗震作用。实验中理查得·詹姆斯无意间碰掉了架子上的一只弹簧,并眼睁睁地看着它划着弧线从架子上一步步“走”了下来。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弹簧居然开始“行走”。于是他将这只弹簧拿给他的太太贝蒂看,问她能不能从中挖点东西出来。他说,只要有合适的钢和恰当的弹簧张力,就能制造出可以“行走”的弹簧。两人随即想到可以用它来做成玩具。贝蒂起先对玩具的可行性有些怀疑,不过当制成的样品逗乐了一群邻居的小孩之后,她打消了疑虑,并且翻遍字典想给这个玩具找个合适的名字。然后她发现了一个词"Slinky",在瑞典语里这个词表示“鬼头鬼脑,圆滑,弯曲”。就这样,一代玩具之王Slinky诞生了。

  夫妇两人贷款500美金成立了詹姆斯工业公司,在当地的一家机械工厂里生产了第一批共计400件的Slinky,每只Slinky都是21/2英寸(6.35厘米)高,98圈,用高级蓝黑瑞典钢制成,并且用黄色彩纸手工包络。最初Slinky并不怎么受商家待见,直至1945年11月才在金贝尔斯百货商店谋得一块斜地,演示Slinky的行走大法,终于暴红。1946年,Slinky在美国国际玩具展览会中展出。

  6. 苯胺紫

  1856年,英国皇家化学学院著名有机化学家霍夫曼院长的实验室里,18岁的研究生W.H.Perkin正在进行着合成抗疟疾特效药物金鸡纳霜(奎宁)的工作,当时这种药物必须从南美印地安人居住地的一种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取,因此该药物在欧洲的价格十分昂贵。

  由于当时药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尚不够完善,人们还无法知道金鸡纳霜的准确分子结构,Perkin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来不断摸索。一天,他把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加入到了苯胺的硫酸盐中,结果烧瓶中出现了一种沥青状的黑色残渣,Perkin知道这回又失败了!他只好去把烧瓶清洗干净,以便继续试验。考虑到这种焦黑状物质肯定是一种有机物,多半难溶于水,Perkin就采用加入酒精的办法来清洗烧瓶。当酒精加入到了烧瓶之后,Perkin忽然睁大了早已疲倦的眼睛:黑色物质被酒精溶解成了美丽夺目的紫色!作为一位有经验的化学研究生,他马上意识到了这个意外的现象会导致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

  考虑到当时人们的衣物都是采用难以保存且色牢度很差的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无论是色彩鲜艳度还是色谱齐全度都不能令人满意,Perkin想到了尝试用这种紫色物质去染布,可惜他的试验并没有成功,染上颜色的棉布用水一洗就几乎掉完了!他没有灰心,又用毛料和丝绸去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无法在棉布上染色的物质,却可以非常容易地染在丝绸和毛料上,而且比当时的各种植物染料的颜色都鲜艳,放在肥皂水中搓洗也不褪色。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苯胺紫。

  Perkin虽然没有制造出奎宁来,却获得了合成苯胺紫的发明专利。合成染料的华丽色彩令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都为之青睐,意外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业冲动,1857年,Perkin在哈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苯胺紫的合成染料工厂,并因此成为世界巨富。

1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