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我国古代发明创造故事

时间: 玉玲2 历史故事

  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运用技巧和方法。技巧是人们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有助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方法是人们日常积累和运用各种知识来创新改造,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发明创造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麻醉术发明史

  1 、古代麻醉术发明于汉代

  麻醉术最早源于我国,是中国古代医药在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发明。关于手术中使用麻醉的传说和记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药物麻醉术的文献记载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有“令金伤毋痛”方,“己饮,有顷不痛。复痛,饮药如数。不痛,毋饮药’,说明当时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药物可以产生止痛的效果,从而达到今天认为的麻醉作用。《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365种,其中不乏镇痛麻醉的药物,如羊踯躅、大麻、乌头、附子、莨菪子等。《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中均载有春秋战国时代进行外科手术的记录。《列子。汤问篇》中记述战国名医扁鹊以毒酒”作麻药.为病人“剖腹探心”。如“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腹探心……二人辞归”。这里的毒酒当为麻醉酒,属于史料中关于麻醉药酒的最早记载,虽然有一些故事的渲染成分在内,但不大可能无中生有,据此可以推断在战国时期具有麻醉作用的药酒就己出现。

  东汉时期,伟大医学家华佗最早发明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华佗所在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受伤生病的人很多因此需要手术救治的病人占很大部分,病员不得不承受极大的痛苦。华佗积极探求更有效的方法来减轻病人的痛苦从(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羊踯躅等药共有的“麻醉作用”组成一方。首创了用于外科手术的中草药麻醉剂“麻沸散”。并从饮酒能使人醉而不醒中得到启示,创用酒服麻沸散,为患者开腹浣肠,这在《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列传》中都有生动描述。据《三国志》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触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后汉书.华佗列传》中有“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内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从这些记载可以认为华佗在当时可让病人处于麻醉状态下成功施行手术。

  正因为发明了麻醉剂华佗在公元二三世纪就可以作类似脾切除、肠胃吻合等高难度的手术,他的外科成就代表了汉代最高水平.被誉为“外科鼻祖”。在《三国志》等文献中找到华佗施用麻醉后手术成功的病例记载。这一发明比西方国家的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麻醉早1600多年。据科学史记载,直到1842年,佐治亚的Crawford医生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使病人手术当中解除了痛苦,1845年1月威尔士用笑气作麻药演示拨牙手术,但最后以失败告终。1846年10月摩顿采用乙醚作麻醉药为一患者切除了一个下颌包块,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始,1847年英国化学家辛普逊用氯仿作麻醉药以治病。这些麻醉方法在时间上都远远落后于华佗所用麻沸散。华佗发明的“麻沸散”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曾传到日本、朝鲜、摩洛哥等国,广泛用于解除手术病人的痛苦,使手术治疗疾病时更为人道。美国拉瓦尔在《世界医学史中提到华佗在发明麻醉术时说: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从中国人那里演变来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是擅长此术的。

  虽然因历史等诸多因素,华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据李经纬考证麻沸散方可能有曼陀罗花乌头之类这些意见均有其可信的依据,其麻醉效果也己为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所证明。从这点来看,也进一步证明了华佗的外科手术在当时确已有了比较理想的麻醉术。日本的外科学家华冈青洲认为麻沸散系曼陀罗花、生草乌、香白芷、全当归、川芎、炒南星等所组成,于1805年使用以曼陀罗花、草乌头为主药的内服麻醉剂施行外科手术,实际上华冈青洲的麻醉药方是发掘、筛选了我国历代医书中的麻醉药方的结果。现代人薜开先对中医麻醉药的历代记述做了探讨后则说:华佗所用麻沸散组成的主药据测有押不芦、麻贲、闹羊花、洋金花等。现代研究己证实曼陀罗花有麻醉作用,并早己应用于临床。

  2、晋唐时期加以发展

  晋代,麻醉药较之以前有了发展,葛洪习用羊踯躅(即闹洋花)、乌头等作为麻醉药物。葛洪是两晋之交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药学家。他所撰《肘后方》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将麻醉药物用于临床,并有所发挥与提高。葛洪长于炼丹术,将炼丹术应用于外用药物的制作,《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仙药)》、《黄白》3篇,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著,被认为是葛洪哲学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葛洪的炼丹术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驱。有人问及葛洪聪耳之法葛洪说:“以狼毒、治葛,或以附子葱涕合内耳中,……皆愈也。”问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法葛洪说:“惟服食大药则身轻力劲,劳而不疲矣。若初入山林,体未全实者,宜以云珠粉、百华醴、玄子汤洗脚,及虎胆丸、朱明酒、天雄鹤脂丸……不但涉远不极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于常也。”大药即天雄。道教认为天雄、附子有轻身的作用,实则为使用这些药物之后产生的轻度麻醉作用,后世道家常以天雄、乌头、附子等作为修炼服用的主药,原因在于服用适量麻醉药物后可以令人产生轻快感觉。

  隋唐时代药物麻醉发展迅速,全身麻醉法已经应用于临床。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还具体论述了腹部的外科手术方法和步骤,如“夫金疮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这种断肠吻合术与华佗采用的吻合术大有相似之处说明巢重视该项治疗技术也印证了在他之前有外科学家确曾成功地进行过肠吻合术同时为华佗进行过腹部诸种手术提供了佐证。公元863年,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内容广泛,当中记载当时荆州的一位外科医生,对一小腿骨折患者全身麻醉后施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唐代孙思邈在使用麻醉药上也有较丰富的经验总结,发现大麻具有麻醉作用,把它作为麻醉药物治疗腕骨拆换。后来假托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于1979年由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里面载有“麻沸散”配方。组方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5克、当归5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认为此方专治腹中病结或患圆形或长形肿块,各药不效必须割破小腹取出,或脑内有病,必须劈开头脑,取出病邪之物则头风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说明麻醉作用很强。该书虽属托名前贤之作,但态度较谨慎,大体按照古医书的原貌从这段记录进一步证实了在脑外科和普外科及麻醉学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唐代蔺道人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有以麻醉药为主组成的整骨药,“用大乌头……温酒调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书中把川草乌、马钱子,木别子等作为麻醉剂使用,或与乳没合用,增强药力,并对麻醉深度、麻醉药用量、麻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都进行了研究。蔺道人科学的方法周全的措施,前人几无出其右。

  唐代有了明确的针灸用于麻醉的记载.自公元前386年扁鹊用砭石镇痛做切开痈肿术与抢救垂危病人起,即揭开了将针灸术用于麻醉的序幕,奠定了其雏型。但古代文献中有关针灸用于麻醉的记载甚少,仅唐文学家薛用弱在其《集异记>>有狄梁公妙用针术麻醉取鼻中疣赘的记载“狄梁公性闹医药,尤妙针术……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触之酸痛刻骨……痛楚危极,倾刻将绝……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日:针气己至病处乎?病人颌之。公邃出针,而疣赘应手而落……”。这是一次成功运用针灸镇痛麻醉去除赘瘤的记载。该书虽为文学作品,所载的内容无从考证是否属实,但这一记述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麻醉术的水平丰富了麻醉术的内容。伴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外科学方面也大有进步,在隋唐时代官方开设的太医署置有专攻外科的‘疮肿”部门就是一大体现。

  3、宋金元后的深入研究

  两宋时期,对麻醉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如南宋初针灸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记载了以药方“睡圣散”内服作为全身麻醉的方剂,临床使用方法是“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则昏不如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这是中药全身麻醉药方在医学文献中的最早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辽夏金元时期,对麻醉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麻醉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用药量同麻醉深度间关系的认识和运用,同时还强调了个体不同耐量之差异、病情轻重、出血多少的差异。金元时代因时代与环境的特殊性,由于骑兵的大量发展,蒙古民族善骑的习惯等,骨伤科疾病出现较多,急需理想的麻醉剂。1337年,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主张骨折在手法复位困难时.行切开复位法,并吸收了唐宋两代的麻醉经验,制“草乌散”,用之做整骨麻醉,“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用此麻之,任从用钳拽或凿开取出……”,麻醉方法及剂量按照年龄、体力及出血情况而定,再按照病人的麻醉程度逐渐增加或减少。这种麻醉的原则,与现代外科学手术中使用的麻醉原则相似。书中描述非常详细,“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调些少与服,若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被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血出甚者,此药逐时相度入用,不可过多。亦有重者,若见麻不倒者,又旋添些更未倒。又添酒调服少许己倒,便住药.切不可过多。”并总结出“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较之前代这是非常重要的创见,对药量有比较严格的控制,防止深度麻醉产生意外,对麻醉技术的认识有明显提高。

  明代李时珍对麻醉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古代麻醉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书中记载的麻醉药如乌头、莨菪、坐絮草、曼陀罗花、无名异、茉莉根等还提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押不芦”草也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认为在华佗的麻沸散中,包括有押不芦的成分。明代在局部麻醉术方面有显著进步,明代医学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外科》中首次论及局部麻醉药,其成分是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调搽。将局麻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减轻患者的痛苦,王肯堂的唇裂修补术及耳落再植术等就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如“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用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缺耳作二截缝合”,反映了在麻醉术的帮助下用外科手术治疗损伤的先进水平。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著有《外科正宗》,该书有“列症最详论治最精”之誉。他首创和改革了许多外治手术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毫无疑问,这些复杂的外科手术方法大都应建立在良好的麻醉效果基础上,尤其是局部麻醉为一些精细的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的鼻息肉摘除术等都运用了局部麻醉法。陈实功认为鼻息肉结如石榴子渐大下垂塞孔窍,使气不得通,药物不效时宜手术摘除。方法是:“先用香草散(麻药)连吹二次用细铜著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拔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

  清代赵学敏于1743年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过一种开刀药方,便是由草乌、川乌、天南星等组成的麻醉莼并且提出了复方催醒剂的应用。用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组成的复方作为内服麻药的催醒齐这是催醒方法的一次发展和提高。清《医宗金鉴》中有以蟾酥、荜拔半夏,闹羊花胡椒、川椒、川乌组成的琼酥散,用黄酒调服可起麻醉作用。

  由此可见麻醉技术是中国古代医药在外科领域的重要发明,从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越来越适合临床需要。随着医学将越往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探索,将对麻醉技术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回顾历史了解麻醉术的发明史及其发展,整理、继承并挖掘这项古代医疗技术发前人奥旨补先人之不足,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临床思维,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与借鉴有益的研究方法,探求更先进实用的麻醉技术以满足病人的需要,将对今天的外科临床工作有所裨益,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1 干支 商代有干支纪日,春秋以后有干支纪年,汉代以后有干支纪月

  2 阴阳合历 商代后期

  3 圭表 不晚于西周

  4 筹算 春秋时期

  5 小孔成像 公元前4世纪

  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并在《墨子·经说下》中提到:“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6 杂种优势利用 不晚于东周

  7 二十四节气 起源于战国,成熟于西汉初期

  8 盈不足术 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

  9 马王堆地图 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

  10 本草学 东汉初期

  11 勾股容圆 不晚于东汉前期

  12 方程术 不晚于东汉前期

  13 天象记录 汉代已较为系统

  14 经脉学说 汉代

  针灸铜人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15 四诊法 汉代

  16 方剂学 汉代

  17 制图六体 不晚于公元3世纪

  18 律管管口校正 公元3世纪

  19 物不知数(中国剩余定理) 不晚于公元4世纪

  20 敦煌星图 公元8世纪初

  21 潮汐表 始见于公元8世纪后半叶

  22 法医学体系 公元1247年

  23 正负开方术 公元1247年

  24 天元术 公元1248年

  25 垛积术 公元1261年

  26 四元术 公元1303年

  27 等程律(十二平均律) 公元1581年

  28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 公元1578年

  29 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公元1613—1639年

  30 水稻栽培 距今不少于10000年

  31 猪的驯化 距今约8500年

  32 粟的栽培 距今约8000年

  33 含酒精饮料的酿造 距今约8000年

  34 髹漆 距今约8000年

  35 养蚕 距今5000多年

  36 缫丝 距今5000多年

  37 大豆栽培 距今约4000~5000年

  38 块范法 约公元前17世纪

  39 竹子栽培 不晚于商代

  40 茶树栽培 周代

  41 柑橘栽培 不晚于东周

  42 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 春秋早期

  43 分行栽培(垄作法) 春秋时期

  44 青铜弩机 不晚于战国初期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1100年才传入欧洲

  45 叠铸法 战国时期

  46 多熟种植 战国晚期

  47 造纸术 西汉初期

  48 胸带式系驾法 西汉时期

  49 温室栽培 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50 提花机 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51 指南车 西汉时期

  52 水碓 西汉时期

  53 针灸 汉代

  54 新莽铜卡尺 公元9年

  55 风扇车 不晚于公元1世纪

  56 地动仪 公元132年

  57 翻车(龙骨车) 公元2世纪

  58 水排 东汉时期

  59 瓷器 成熟于东汉晚期

  60 马镫 不晚于4世纪初

  马镫的出现解放了骑兵的双手,使骑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61 雕版印刷术 公元7世纪

  62 转轴舵 不晚于公元8世纪

  63 水密舱壁 不晚于唐代

  64 火药 约公元9世纪

  65 罗盘(指南针) 不晚于公元10世纪

  66 顿钻(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不晚于公元11世纪

  67 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

  本次评选中,四大发明毫无意外位列其中

  68 水运仪象台 建成于1092年

  69 活塞式风箱 不晚于宋代

  70 火箭 不晚于南宋时期

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