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楚囚对泣的主人公是谁

时间: 耀聪2 历史成语故事

  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钟仪〔事见《左传˙成九年》〕,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楚囚对泣,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那么楚囚对泣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典故

  钟仪为楚共王时期(公元前601年———公元前560年)楚国设在郧邑的行政长官,称作“郧公”,钟氏,名仪。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由于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间,钟仪怀念故国,不忘家乡,他想到楚国的战败,不禁潸然泪下,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过了两年的囚禁生活,到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见到“楚囚”钟仪,他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景公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期间,晋景公问起钟仪的家世,钟仪回答:“我的先世是职业乐师。”景公当即要他奏乐,钟仪拿起琴,演奏起楚国的乐曲。景公有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楚共王这人怎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拒不评论楚共王的为人和其他的事。晋国大夫文子知道后说:“这个楚囚,真是既有学问,又有修养,弹的是家乡调,爱的是楚君王,有诚有信,不忘根本。这样的人,应该放他回去,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起一些作用。”景公采纳了文子的意见,放了钟仪。

  钟仪回到楚国后,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东晋时期,王导说:“我们应该帮助王室,攻克神州,怎么能像楚囚一样相对而泣呢?”

  相关人物

  钟仪,春秋时楚人,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名熊审,楚庄王之子,时年幼,由重臣令尹(相当于丞相)子重专政,楚共王六年(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析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6月,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晋楚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鄢陵之战,楚共王中箭瞎一只眼睛,公子茂成了俘虏,军帅子反自杀。

  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王导被官至骠骑大、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他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公元339年,王导逝世,时年64岁。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