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国学经典文章 >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两篇

时间: 耀聪2 国学经典文章

  历史的拐点的13个精彩故事,扇面般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次改革进程,形象地描画出中国改革史的轮廓,并且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时期的改革对照起来加以比较。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篇一

  历史就如天空中的一双手,时而翻云、时而覆雨;而改革正是这双手变幻的重要因素之一。马立诚先生用详尽细致的文笔著成的《历史的拐点》正为我们揭开历史上各个重要改革的前因后果,更深刻地认知这一个个“历史的拐点”。 ——题记

  于历史而言,中国无疑是富有的。上下五千年中有太多的事情发生,前后竟有十几次大的改革,其中经验教训自然良多。以史为鉴,改革需要一个适应的政治机制、一定的经济基础、正确的改革方向以及恰当的改革时机。在该书的阐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人心的把握,也就是说“改革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国崛起》中曾有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政府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和信赖是无法在世界上立足的。

  一提起春秋时期,浮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定是一幅翻天覆地的景象了。春秋五霸互相争锋,而郑国只是夹在中间的一个小国,日子非常难过,可是却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立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子产改革。子产首次公布了法律,限制特权;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重用人才;重视外交。这一切都为保护郑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了巨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子产在那样久远的年代就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在改革期间尽量保证了言论自由,可谓为民主提供了基础。改革体现了公正的原则,是对人民有利的,自然也汇聚成一股对国家的促进作用。政府对人民的利益要多保护、少剥夺,这一点子产无疑是做到了,可惜后来的改革者和统治者却走了不少的倒车路。

  北宋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则与此不同。王安石变法采取很多具体措施,通过“保马法”来把政府的负担转嫁到民众头上;又通过“科举新法”、“三经新义”施行了文化专制。王安石的变法是激进的,但不关注老百姓的利益得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历史的拐点》)。”,通过增加人民负担使国库快速地充实了起来,可是充实的时间却很短暂,而且明显地留下了专制的痕迹,这样的改革是得不偿失的,最终导致失败。

  所以改革成功与否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利益,英国自《大宪章》颁布以来就确立了这个原则,而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无不彰显着该思想理念。改革的要素实在诸多,可是若触犯了这一条,改革就往往走向失败。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特殊的例子。 商鞅变法是不顾“民生”的,其激进程度简直是“只可模仿,不可超越”。“连坐”、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强迫移风易俗、强迫老百姓对改革闭嘴等等,哪一项不是要遭人诅咒的?可是它竟然成功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强大秦国却应运而生。这个历史时机实在特殊,但是改革者自身最后却车裂而死,不得不承认,这给中国的君主专制起了个影响深远的“不大好”的头。

  《历史的拐点》这本书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对以往改革的描述加深了我们对30年来的改革开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当家作主、民生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既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也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进步。作为一名中学生,或者作为一个90后的新一代对此是深有感受的——生活安定、教育条件良好,可谓物质、精神生活双重丰富。改革开放不仅使生产力大大发展,更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从15世纪以来曾有9个大国傲视全球,无不通过变革走向富强。而中国,已经选择了改革开放这条有着无比优越性的道路,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每个国人都要尊重国家的、他人的、甚至自己的权利!这样,国家才能走上一条长久富强的道路。

  历史总是使人充实、智慧。《历史的拐点》不仅告诉我们过去,也指引着未来。要遵循怎样的规则、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要换来怎样的成就都是我们国人需要考虑的。曾有人说过,历史留给每个国家的机遇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国家和个人都要把我机遇,发展自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博古通今的人往往有大成就,同学们,一起奋斗努力吧——让历史这双手为我们展现一个无与伦比的明天!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篇二: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我在三本书里首先选择这本来看,主要是在翻看后两本时发现它们的连续阅读性更强,内容都涉及军事,且时间点都比较近现代。看完这本书我就一个感觉“粗制滥造”。本书的书目编排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预计写出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看似中国历史上的默默无闻的人或不起眼的小事,实则是改写历史的一个拐点。但是它实际的内容却并不如此。部分内容就是从历史的小处着眼,将之无限放大,有生搬硬套之嫌。

  比如《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几块石头”指的是宋徽宗爱收集奇石,于是各地农民全都被强迫去挖掘收集石头,各地怨声载道,于是发动起义,方腊起义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灭亡了。然后就说历史上北宋灭亡的拐点是这“几块石头”吗正史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释了兵权,然后又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行政、财政、军权分属不同官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避免地方权利过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这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军费开支达,战斗力不强。各地农民穷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义,于是国内起义不断。即便是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环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战争,造成了北宋的灭亡。“石头”只是宋徽宗昏庸无能的一个体现,是北宋灭亡内因中的具体一点,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索。我认为这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主题来写,看看现在写出来的内容-牵强&不知所云。

  文章后篇讲了宋金战争,本应一笔带过,却……先提出实力相对强大的北宋为什么会在和金的战争中失败呢,作者摘录了一大堆北宋的兵器、密码使用等古内容以显示北宋的强大,最后说如此这般却还是输给了金,关键在宋徽宗!……这是一个人能解说的嘛?!说了一堆废话,完全就是充字数嘛~~~书中有些内容则是从野史或不明作者的历史记录中找出,然后放大为一个所谓的“拐点”,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历史内容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悍妇捉奸-促使明朝灭亡的偶然事件》。这把从野史里面找到的一个故事无限放大,放大到促使明朝灭亡。

  个人因素促使一个朝代灭亡是有的,但不可能是随便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一个官员因为原配捉到自己和私自纳的小妾的事情而受到泼辣夫人的责罚,于是就想通过改国家制度来解气泄愤,国家制度随后也就被改了,然后就引领大明王朝一路走向灭亡……真就是明明白白的生拉硬拽!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没有记录这件事,我可以在之后的阅读中验证一下。更有《洪仁辉事件-中国落后挨打的导火索》这样完全不知所云,不着边际的文章。最可气的要算文字的错误了。古文中本来就有很多不熟悉或不认识的字,再加上错别字,完全就可能扭曲历史了!唉,写书人的不认真+校对不负责可真是害人啊~~~当然,什么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这本书也一样。虽然在刚刚看了一个章节后就发觉了书的晦涩,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

  这毕竟只是作者从一个侧面评说的历史,大众性的非正规读物一般也不会让我们去深究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看个乐和吧。书只是一个思想的媒介、载体,你可以看到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内容和他传达的思想,同时它更可以给你很多线索,引导&启发你去思考,想象,这就是书延续性的作用。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我想朝代的更迭归纳原因多可引此作为总结吧,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我想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究竟这本书怎么样,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这些纯属个人观点,不可能代表大家的意见。我可不是做推销哦,如果想知道书的具体内容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呵呵。另外,大家平时要多看书多写字,否则待你看历史类读物的时候就可能会遇到主人

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