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汉朝 >

两汉的外交政策简介

时间: 克浩2 汉朝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两汉时期,帝国周边有着很多不同文化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那么两汉时期对于这些周边的的邻居是持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两汉的外交政策,希望对你有用!

两汉基本简介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因国都的不同而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开国皇帝为刘邦,(今江苏沛县人)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西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

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万国来朝。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6]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两汉的外交政策

匈奴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汗国被冒顿单于统治,武力十分强大,多次侵犯西汉边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匈奴军队佯装后退,汉军则迅速北进到平城白登山,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三十万精锐骑兵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围[13]。白登之围后,西汉元气大损,从此之后一直被迫与匈奴汗国和亲。

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期间,西汉接续秦朝,继续扩建延长长城,其西到起蒲昌海、东至鸭绿江以南、全长近一万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景帝在位时,西汉一方面继续和亲,同时也在边境进行屯田移民,在国内则实行复马令来增加马匹,加强士卒训练并大量制造兵器,这些都是预备反抗的准备。

汉武帝即位后,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对匈战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以三万铁骑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新秦中)。元狩二年(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出陇西,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夺得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切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络,为西汉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入右北平郡和定襄郡,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大举回击,至狼居胥山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

但是,汉匈之间连年的战争严重损耗两国的国力。武帝后期,汉改变国策,重新执行休养政策,而匈奴亦无力攻汉,仅能进行小规模骚扰,双方至昭帝末皆无大的战事。宣帝时期,匈奴虚闾权渠单于驾崩,随后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分裂为五部;五单于争立事件持续多年,刚平息后又是三单于争立。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通过臣服于汉的方式得到汉的支持,打败各个竟争对手。但其三单于之一的郅支单于逃到西方,继续与汉作对,元帝时期为汉校尉陈汤率军击斩。郅支单于被杀后,前已臣服于汉的呼韩邪单于深为惊恐,再次款塞,要求与汉和亲。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是为昭君出塞,汉匈关系因此长期友好,边境和睦,互市频繁。其他的部分匈奴部落西迁到中亚康居一带。

东汉前期,匈奴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韩邪之孙比为单于,对汉奉藩称臣,汉在南匈奴设使匈奴中郎将,并把单于庭设于五原,以便支持和控制南匈奴。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明帝在位时一度侵扰汉朝边境,被击退。章和元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八年,车骑窦宪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单于遁逃,窦宪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47]。此后,一些北匈奴南降东汉,另外一些则向西迁徙。而北匈奴故地逐渐为鲜卑侵占。

东汉后期,附属于汉的南匈奴由于受鲜卑压迫,屯居于五原、朔方、云中、西河、美稷一带,并逐步向内郡移徙。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匈奴中郎将权力越来大,甚至擅行废立匈奴单于。[48]。汉末黄巾之乱,南匈奴接受朝廷征调,进入内地镇压黄巾军。由于动荡,这支军队单于於夫罗率领下,在汉灵帝驾崩后,乘黄巾之乱,跟白波贼合流进犯太原、河内等地。献帝时期,至曹操为丞相,分匈奴为五部,至是南匈奴不复存在。

西域

西域在汉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带,后来扩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亚东部。西汉中早期,西域地区为匈奴所控制[19]。

汉武帝时期,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经大宛等国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后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前120年)才返回长安,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堂邑父两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与其使节先后游历大宛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以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后,汉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以解忧公主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20]。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

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又驱逐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还在乌孙国都赤谷一带屯田。元帝时,又增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西汉末年,西域分为五十五国。

王莽时期,贬去其王号,降为侯,西域与汉关系趋紧,匈奴势力再入。

东汉明帝初年以后,汉朝又恢复西域的关系,并于永平十六年派窦固入伊吾庐屯田驻兵,次年在乌垒设西域都护,派班超负责西域事务。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望海而还。

随着西域局势的逐步趋于稳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在西汉后期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汉朝遣使者至安息、奄蔡、条支和身毒等国,一年多则十余批,少则五六批,携带金币帛等物品,需要至少两三年,甚至八九年才能返回长安。中国运往西方的物产以丝绸、铁器和漆器为主;而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黄瓜、胡豆和胡桃等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50]。

西羌

羌人分布于今天青海省和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一带。秦时羌人开始强盛,他们北与匈奴的河西地区为邻,西北与西域相通。西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势力强大,西羌臣服于匈奴,中国与西域间的通道,完全被这两个民族所隔绝,到武帝取河西地区设置四郡后,匈奴与西羌间的交通被隔断,汉军把羌人逐出湟水以北地区,以保护河西通道。元鼎五年(前112年),西羌造反,叛军达十万人,与匈奴通使互应,攻安故、枹罕。次年,汉派李息平乱,并置护羌校尉,驻临羌以统领之。宣帝时,羌人发动叛变,神爵元年,汉派赵充国平乱,次年完全平定,汉设“金城属国”降羌,仍以羌校尉统领之,终西汉之世,不再有羌乱发生。

东汉前期到中期为止,西羌的几次叛乱皆能平定,到了东汉中后期之后,西羌先后三次与汉朝发生战争。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107年)夏,直到元初五年(118年)告一段落,持续长达十二年的时间。第二次在元初六年(119年),战事主要发生在关中地区。直到建康元年(144年)才告结束。第三次发生在延熹二年(159年),主要战争在陇西一带进行。东汉与西羌的战争严重损耗汉朝的国力,成为汉朝灭亡的诱因之一。

三越

西汉立国之始,它的南边有三个华夏族和越族(百越族)所建立的国家,即东瓯国、闽越国及南越国,统称三越。东瓯国据今浙江省南部,闽越国据今福建,南越国据今两广(即岭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和今越南)。这三国虽然受到汉高祖册封,实际上为独立,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景帝为止。到了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大为增强,三个国家的国力却因为互相争战而相对衰弱,最后在汉武帝时期先后被灭,为了防止东瓯及闽越再发生叛乱,于是将二国的人民迁徒至长江与淮水地区,另外将南越国之地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及日南九郡,自此之后,这个地区再无大乱,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南越国地区发生叛乱,汉派马援平乱,大破叛军于浪泊,此后直到东汉灭亡,汉朝南疆未再发生动乱。

西南夷

今云南、贵州两省,加上四川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甘肃省的南隅,这一片广大的地区,在汉朝初期被许多异族所盘据,汉人统称为“西南夷”,它们有的进入农业社会,有的则维持游牧生活,并且建立许多国家。武帝时期,令唐蒙由筰关入夜郎,见其君多同,给予丰厚的赏赐,并告知其汉朝的声威,说服其臣属于汉朝,夜郎愿意臣属于汉朝。元光五年(前130年),汉于夜郎及其附近之地置犍为郡;并于夜郎置夜郎县,以多同之子为令。同年,邛、筰、冉、駹等族,也希望得到汉朝的赏赐,请求成为汉朝的臣属,于是汉在其地置十余县,由都尉统之,隶属于蜀郡。但是过了几年,西南夷屡次反叛,汉朝发动军队平乱,需要花费许多军费。最后,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放弃西南夷的经营,全力对付匈奴。已设的县,大都废弃。

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反叛,汉朝下令西南夷发兵帮忙征讨,西南夷不从。隔年,汉朝派郭昌、卫广击败西南夷,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新设诸郡辖区中的各部族,皆因其旧俗而治理,不征赋税。地方政府的开支,则由内地各郡分摊供给。西南夷至此归入汉朝疆域,西南夷内属后,仍有小规模的叛乱,终西汉之世,未发生大型动乱。王莽时才开始大乱。东汉光武帝,敉平动乱后。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

朝鲜

汉高祖时,卫满朝鲜定都于王险,惠帝吕后时双方平安无事数十年[54]。汉武帝时,卫满的孙子右渠在位,对汉的态度转为强势。

在玄菟郡东北今松花江上游一带,尚有一个夫余国,高句骊人便是夫余人的别支。元帝时,夫余人朱蒙,率众南下至朝鲜旧壤,建高句骊国,以高为氏。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也慢慢发生变化,宣帝五凤元年,朝鲜遗族据辰韩地建国,号“徐罗伐”,后改称“新罗”,新罗不久便夺取弁韩。到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高句骊王族据马韩地建国,号“百济”。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东北大部为高句骊所据;新罗据东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后来东汉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成为汉帝国的东北大患。

日本

汉朝,日本地区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皆是倭人建立的,汉人统称为倭国。倭奴则是诸倭国中的大国,它座落倭国的极南界,当在今日本南部的九州岛上。因倭奴的势力较大,且距大陆较近,所以它首先代表诸倭国与中国交通。据说当时倭人饮食以手抓取食物,并有纹身、赤足、蹲踞的习惯;男子则盛行多妻,女子则不淫不妒。同时社会安定,极少盗窃争讼的事。自汉武帝于朝鲜设四郡后,中国文化开始影响诸倭,诸倭通使于汉者达三十余国,倭奴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在乐浪郡。

光武初年,辽东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建武中元二年(57年),当时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曾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发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贋当无法确定。此时倭奴又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献帝建安六年(201年)两度来朝。到三国时代,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乌桓与鲜卑

乌桓与鲜卑均属东胡族。东胡位置在匈奴东边,其活动范围在内蒙古东部与辽宁省一带。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因此被匈奴雄主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汉初,二族皆臣属匈奴,武帝时,汉击破匈奴左部,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为汉朝监视匈奴的行动,并设护乌桓校尉管理,昭帝到西汉结束为止,乌桓虽然发动一些叛乱,不过没有造成西汉太大威胁。

王莽篡汉后,因讨伐匈奴,征乌桓兵屯代郡,并以其妻子为质。乌桓因不服水土,相率逃亡,王莽因为这样而杀害人质,乌桓决定投降匈奴。光武初年,乌桓与匈奴一同入侵汉朝,乌桓早已迁入中国塞内,造成中国北部居民,其生命与财产受到很大的侵害。建武二十年(44年),东汉派马援征讨乌桓,乌桓闻讯先行撤退。其后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的态度转趋怀柔,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再度为东汉监视匈奴,并复设护乌桓校尉管理,自此之后,乌桓为东汉保卫疆界。

鲜卑居地与乌桓相接,言语风俗也与乌桓相同,但它在西汉时代,与中国没有交通。东汉光武初年,匈奴又再度强大起来,命令鲜卑、乌桓一同劫掠中国北部。建武二十一年(45年),鲜卑与匈奴入侵辽东,为辽东太守祭肜打败,鲜卑对东汉才感到畏惧。次年,匈奴南单于降汉,北单于孤立,鲜卑开始通使于东汉,东汉命令鲜卑攻击北匈奴,鲜卑因此受到东汉许多赏赐。其后经明、章二代,鲜卑均恭顺无事。不过到和帝初年,窦宪大破北匈奴后,鲜卑趁机占据其地,此后渐渐强大,而成为东汉的边患。

两汉的外交评价

两汉时期的外交总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便是不怂就干,因此也留下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虽然两汉的外交胜利与军事力量离不开关系,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先抚后打,如匈奴,前期和亲安抚。后期北逐大漠,将匈奴打得西迁,给西方友人带来了著名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对于其他周边弱小政权,多是以天威震慑,然后加以安抚。总体而言。两汉的外交是辉煌的。两汉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让世界所看到的华夏辉煌。

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