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世界历史 > 德国历史 >

德国鲁尔区发展简史

时间: 耀聪2 德国历史

  德国鲁尔区一般指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尔工业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德国鲁尔区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工业、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工业、纺织工业、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工业、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今天,鲁尔区生产全国生产量80%的硬煤和全国生产量90%的焦炭,并且还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橡胶工业、炼油工业、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工业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地理位置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工业区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借鉴意义

  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大决策。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由此我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于是,利用我在瑞士圣·加伦大学工作的机会,赴德国鲁尔工业区实地考察,希望从德国成功的经验中悟出一些道理,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献计献策。

  国际经济发展规律:较早发展起来的地区走向相对衰退,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较为不利的经济结构。德国鲁尔工业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虽然相距万里,但由于具有同样的资源优势,所以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即:由资源开发到经济繁荣,再由资源枯竭到经济衰退。问题的关键是衰退后的鲁尔工业区经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们生活和谐宁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蔚蓝色的天空下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该地区的经济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前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就业情况良好,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战争的爆发及结束,战败后的德国经济一派萧条,加之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重化工经济结构的弊端越发明显,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据有关资料介绍,1957年至1968年原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7.8%,而鲁尔区只增长了80%。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煤炭工业就业人数已降至7万人左右,钢铁业减少了4万多个工作岗位,造船业职工人数减少2/3,失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此相对照,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政府集中了3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创建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老工业区也是以资源型的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见长,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由于国家投资政策上的失误,在过去几十年建设中对东北地区的工业建设只抽血而不输血,只重视对重工业建设规模的投资,而忽视了对传统企业的改造,特别是忽视了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的转产改造工作。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有4个资源型城市,现在都面临着资源枯竭、下岗失业情况严重的局面。其中,抚顺市资源开采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占失业总数的16%,资源开采业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仅矿区就有3.6万户,占总数的54%;本溪市资源开采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占失业总数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总户数达3.8万户。四个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较多,有的已占市区人口1/4。这种情况使城市的第三产业很难衍生,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多渠道加快开发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是对资源型城市就业工作的重大挑战,也是相当紧迫的任务。

  此外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老工业城市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地陷区职工住宅转移安置、贫困下岗职工子女教育、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