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世界历史 > 德国历史 >

德国科隆大教堂历史事件简介

时间: 翠梅2 德国历史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国科隆大教堂历史事件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德国科隆大教堂历史事件

  1164年"东方三王"遗骸运抵。

  1180-1230年安放有"东方三王"遗骸的三王遗骨盒。

  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

  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

  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

  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

  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

  1816年发现另一半中世纪西部正面设计图。

  1842年重新动工。

  1880年10月15日建造时间长达632年又两个月的大教堂终于竣工。

  1948年700周年庆典。

  1998年750年周年庆典。

  德国科隆大教堂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公元前37年的罗马时代,罗马帝王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为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此城遂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要塞。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

  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教堂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教堂原址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是普通民居。从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起,在这个位置上开始建起了小规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断扩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场火灾中几乎毁坏殆尽。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1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