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 >

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

时间: 志艺2 春秋战国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欢迎大家阅读。

  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

  公孙衍在秦国办事,主管军政大权,而且秦国是一个秦国,照理说能进入秦国而且手握大权怎么会轻易离开秦国转向其他国家呢?这期间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职于秦国,受到了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在此期间公孙衍积极谋划,助秦攻魏,歼灭魏国数十万大军,并且收复河西这个战略要地,而且此时秦国正商鞅变法,整个秦国国力强大,魏国完全就没有抵抗之力。

  魏国无力抵抗只能举投降旗,向秦国割地求和,并割让了河西重地。之后魏王派人去寻公孙衍,用重金来贿赂他,并且贿赂成功。公孙衍之后就向秦惠王提议,现在魏国会老老实实的,可以先去进宫别的国家。其实如果真为秦国考虑,应该要大举伐魏,因为魏国现在四面树敌,孤立无援,而且国力衰败,现在不攻打等他强大了就难对付了。但是公孙衍已经被收买,所以要保全魏国,出此下策是耽误了秦国的前程。

  此时张仪出现,并面见了秦惠王,告诉秦惠王现在秦国的处境及下一步应该这么做。秦惠王听完以后,焕然大悟,立马重用了张仪作为自己的客卿。

  公孙衍受到了排斥和排挤,丢了秦惠王的信任和在秦国的地位,无立足之地只能离开秦国,去寻找下一个栖身之地。

  公孙衍怎么死的

  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但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公孙衍和苏秦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合纵一策根本不是苏秦所首倡,而是公孙衍。公孙衍,子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比张仪还早出道四五年。公元前333年,公孙衍已出任秦国大良造。公元前329年,他的老乡张仪入秦。一山不容二虎,秦惠王受张仪之诬,公孙衍见疏,与是年返回魏国,魏惠王遂予以重任。

  公元前328年,张仪任秦相,首倡连横之策---“事一强而攻众弱”。与其针锋相对,公孙衍于323年始运合纵之谋---“连众弱以伐一强”,合纵连横对抗赛在历史上正式揭开序幕。公孙衍并与是年成功促成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共抗虎狼之暴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赵、燕以及中山称王便起于是年。公元前319年,齐、楚、赵、韩、燕五国共举公孙衍为相,加之公孙衍已于是年为魏相,公孙衍“遂佩六国相印”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楚、赵、韩、燕五国联军西征,攻伐强秦。这是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列国征伐,楚怀王担任此次联军盟主(纵约长)。联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函谷关(河南灵宝北),秦国大震。然而五国联军终为秦国“空谷计”(“空城计”的历史原型)所迷惑,徘徊观望,进退维谷,坐失良机,最终为秦兵有机可乘。三辅精锐尽出,袭击联军,联军败绩。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关东军西征”就这样断送了。

  公孙衍人物评价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此所谓五国约长,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着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着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看了“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还想看:

1.秦宣太后鲜为人知的秘闻

2.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

3.战国七雄的历史介绍

4.战国七雄历史

2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