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功勋人物 >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

时间: 金浪 功勋人物

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你是否在寻找“《功勋》主角人物事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精选篇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民族英雄。

作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位列新中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谱,他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姓名却一度少有人知,直到晚年,“中国氢弹之父”才广为人知。“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于敏曾经用《后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报国之心。虽然都是核弹,但是相比原子弹,氢弹研究技术难度更大。从掌握原子弹到掌握氢弹,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英国用了4年,苏联用了不到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不仅如此,中国研制的氢弹结构也是独一无二,被业界称为“于敏氢弹构型”。与很多“两弹一星”元勋不同,于敏从未出国留学,所以他自称“国产土专家”。他的这一特殊经历,加上卓越的才华,让中国氢弹的研制路径完全撇开了外国。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空投试验,彼时的国际环境下,这枚氢弹对我国战略安全起到的保底作用、基石作用,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对于这朵蘑菇云,在试验现场的于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看着蘑菇云,于敏只说了一句“回去可以睡觉了,睡得踏实”。功成身退,这是历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秉承的信念,淡泊明志在于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于敏对中国氢弹研制居功至伟,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给出的理由谦逊到让人难以反驳,“核武器研制是大科学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我只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氢弹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一句话,把所有荣誉都归于国家与集体。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_给一位老者亲自让座。如此高的礼遇,他受之无愧。他是黄旭华,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毫不夸张地说,在特殊的年代,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秘密战线中的英雄。他们不仅默默无闻,甚至还要对至亲保守秘密,去哪里、做什么、什么时候走、什么时间回……一走数年,亲朋好友失去他们的消息都成常态。也许,经年之后,伴随着一件件国之大器的亮相,他们才又突然回到家中。

20世纪50年代末,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大号召下,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与核潜艇设计。我们从未见过核潜艇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一个外交官从国外带回来的核潜艇模型。该模型被专家拆卸、安装和拆卸,而真正的家伙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十多个顶级问题,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了数千个数据,逐渐使中国的核潜艇有了轮廓。1988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地进行了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由于工作高度保密,黄旭华在亲友圈中消失了30年。即使他的父亲和兄弟去世了,他也没有回家哀悼。有一次,黄旭华突然从其他地方回到了他的小家,爸爸,你回家出差,黄旭华每天听到女儿的故事很久了。从周一到周五到周五,他还没有一直到周五的家人生。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这是给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颁奖词——孙家栋,这个名字,和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诸多第一紧密关联。他几乎见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航空航天的所有大事件,也是为数不多健在且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大师。

科技进步永远没有终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不仅有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还有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大家”。袁隆平,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株野生雄性败育稻开始,引领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发展,创造了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收获了响彻世界的“东方魔稻”。屠呦呦,坚持40年、经过191次实验失败,最终创新性地使用了低温萃取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给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无数疟疾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精选篇2

一、袁隆平

1.人物身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写作角度:梦想、创新、实践、求实、勤奋

3.写作素材:

(一)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正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在中国粮食最匮乏的年代,大米的产量得到提升,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袁隆平一直在稻田里耕耘、拓荒,从壮年走到了老年,一路走来梦想伴随着奋斗,既有探索的艰辛,又充满奉献的快乐。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他梦想在禾下乘凉,梦想让全世界人远离饥饿,如今,"海水稻"试种成功,超级杂交稻亩产量达到1150公斤,那个令我们永远仰视、永远崇敬的田间身影,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他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充盈了我们的心灵。

(二)

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袁隆平精神:是由一代新中国农业科学创建的,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三)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实现两个梦想过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男儿自古倾肝胆,年来社稷留青卷,最是人间一等功。

二、屠呦呦

1.人物身份:“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写作角度:坚持、创新、协作、情怀、拼搏

3.写作素材:

(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研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2015年I0月,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靠自己的奋斗、拼搏也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1971年,在失败了 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实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I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自问世以来,使数百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今年,在应对抗药性问题上及治疗红斑狼疮方面又有了新突破。屠呦呦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只为了治病救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二)

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三)

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之后,老人平静的生活也一度被打破。对场面上的事,她能躲就躲。但对科研,对自己真正热爱的青蒿素事业,屠呦呦不躲不避。屠呦呦的同事说,她不讲场面话,直来直去,对青蒿素特别执着,一说青蒿素眼睛就亮。

(四)

屠呦呦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医者仁心,但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青蒿素的研发成功,是医者赠与病人的礼物,是中国送与世界的礼物。

三、李延年

1.人物身份:战斗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经典语录:

__当初当兵我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

__我这一辈子就想当个好兵,能打胜仗的好兵,为党和人民保卫祖国一辈子。

3.写作角度:英雄、勇敢、无私、奉献、爱国

4.写作素材:

(一)

尽管到1945年才参加革命,但是却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 湘西剿匪、 __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20多次。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湘西剿匪,给以新中国人民以安宁;__,立国之战,打出国威军威;对越自卫反击战,护卫家园和平、领土完整、祖国尊严。无论是建立新中国,还是保卫新中国, 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向老兵致敬,是他们,让我们还能够用我们的青春去创造未来。

(二)

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__等战役战斗20余次,在湘西剿匪中曾与土匪“掰过手腕”,指挥连队以微小的代价取得剿匪20余人的胜利。在__战场上,一度弹尽粮绝,通信中断,他指挥仅存的40多个有生力量,靠着收集敌人遗弃的武器,最终毙伤美军600余人,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三)

李延年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居功不自傲,自身要求严。

四、申纪兰

1.人物身份:连续1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__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代言。

__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

3.写作角度:忠诚、初心、责任、使命、奋斗

4.写作素材:

(一)

申纪兰,是一株永不褪色的青松,昂然屹立在太行山上。她是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践行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宪法》,她一直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

申纪兰,是一面旗帜,在历史和人生的舞台上以自己的劳动本色展现出巾帼风采。她一生不曾离开劳动,即便90岁高龄,每天还是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在申纪兰身上,"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初心已经化为血液。她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始终在为了初心、责任、使命、荣誉而艰苦奋斗。

(二)

带领西沟村妇女开展劳动竞赛,争取权益。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为争取男女平等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的信念,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

(三)

“现在讲艰苦奋斗,不是像我们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而是要有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申纪兰和西沟人不仅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五、于敏

1.人物身份:著名核物理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经典语录:

__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__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

3.写作角度:爱国、创新、立志、修身、责任

4.写作素材:

(一)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为了国家需要,几番变更研究方向,隐姓埋名 30载,磨砺出"国之锋芒"。他喜爱古典文学,一言一行深深积淀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与风骨。报效祖国,不忘初心,立鸿鹄之志;个人修身,谦虚持守,行淡泊之道。独立自主,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于敏,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一个绝密了30年的名字,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辈子为国家为民族保驾护航的民族脊梁!

(二)

毅然服从国家需要,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为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工作隐姓埋名28载。在多年研究中解决了许多氢弹原理突破的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三)

在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把计算尺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四)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于敏。(感动中国颁奖词)

六、孙家栋

1.人物身份:中国“卫星”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经典语录:

__嫦娥工程呈现给世人的最大亮点是4个字一自主创新。

__中国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3.写作角度:勤学、钻研、勤奋、梦想、热爱、奋斗

4.写作素材:

(一)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少年勤学,青年担纲,成了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都是属于他的传奇。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42年为中国造34颗卫星,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他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二)

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着科研人员在冰天冻地里捡了三天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由此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七、黄旭华

1.人物身份:“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写作角度:沉潜、责任、担当、为国、拼搏

3.写作素材:

(一)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30岁出头的黄旭华带领20多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在大海的陪伴下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近30年的时间里,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淡化亲朋关系,从未回过老家,他也从未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连通讯地址也没有告诉家里人。直到1987 年,黄旭华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黄旭华眼里,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太多的委屈与不理解,他也要为国倾尽所有。

(二)

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不断加压的核威慑,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是研制队伍中最早的29人之一。在黄旭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从1970年到1981年,我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三)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潜心研究数十载,终可窥深海之秘,大国重器。黄旭华核潜之父彰显国防人此生生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

八、张富清

1.人物身份:“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臣”、“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写作角度:坚持、淡泊、奉公、奉献、初心

3.写作素材:

(一)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张富清用他近一个世纪的坚持和守望书写了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身藏赫赫战功,但他从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更未用来换取分毫利益,转业后,他主动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忘我工作,克己奉公,心系群众,为民尽责,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战争年代,面对枪林弹雨,他勇往直前,血染征袍,九死一生;"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和平岁月,继续攻坚克难,他深藏功名,无言奉献,不改本色。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当隐姓埋名人。功成之力"有我",功成之誉"无我",张富清的精神高度让人高山仰止。

(二)

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三)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组委会评)

九、钟南山

1.人物身份: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写作角度:坚持、勇敢奉献、钻研、逆行者

3.写作素材:

(一)

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非典时期",他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新冠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疫情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二)

他,犹如在无边阴霾中生出的丝丝光线,驱赶了黑暗。而人们只要见了”钟南山”三字,便不觉惶恐,只觉心安。他是“身着白衣,心有缎锦”的白衣天使;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刚正之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双国士。他是钟南山院士。

(三)

绘出更好的自己,需要榜样的力量。一场新冠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悲壮和坚忍,也让钟南山院士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和偶像。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钟南山就是这样的一个榜样,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勇敢逆行,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针。他犹如一个价值坐标和精神灯塔,指引我们不断奋斗,不断前行;他犹如一个火把,点燃我们的“希望之灯”,照亮并温暖我们前进的道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榜样,就会影响和激励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以钟南山院士为榜样,不断努力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向榜样看齐,给自己的精神补“钙”。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精选篇3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精选篇4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功勋》主角人物事迹精选篇5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看似寥寥数语的评价实则却是深入人心、字字珠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向他学习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论所处哪种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牢记宗旨、坚定信仰,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融入灵魂,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组织交代的每一件事。我们要向他学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要牢固地树立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态度和坚定信念,增添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勇气,少一些抱怨情绪、多一些实干行动,少一些畏难气馁、多一些坚决坚韧,。我们要向他学习胸怀大局、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

3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