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感动中国 >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

时间: 金浪 感动中国

彭士禄勇敢无畏,一生报国,他不怕艰辛,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事迹

为了我国的核事业,彭士禄隐姓埋名工作了几十年。49岁时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胃功能基本丧失。他不得不依靠鼻饲管来提供营养。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诉求,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2010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核潜艇全靠“自学、自学”

“我是块砖,哪里需要你动我。”彭士禄一直在实践这句话。自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一直在履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1951年,学成绩优异的彭士禄通过考试前往苏联学,主修化工机械。他所有的课都很优秀。毕业时,彭士禄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学机械工程师证书。1956年,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正逢陈赓将军访问苏联。陈赓把他叫到大使馆,告诉他,“中央决定派一批优秀学生去研究核电。你愿意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领导海底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初步研制。核潜艇的技术极其复杂,设备仪器仪表2600多项,近5万件,电缆近100公里,管道30多公里。反应堆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研制难度更大。当时,中国对核潜艇的建造知识几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核潜艇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工作?彭士禄说:“我们这群人学化学工程、电学和仪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核能一无所知。造核潜艇都是四个字——自我教育,自我学。”

没有数据,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没有实物……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用简单的计算工具计算了10万多个数据,建立了中国核电站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日夜“三班倒”,只用一台手摇电脑和几把计算尺,连续计算几天。

作为副总工程师,彭士禄是基地的技术总监,但和其他人一样,他生活在“干棒球”里,一起加班。彭士禄主持了核电站的扩大初步设计和建造设计,攻克了许多重要的关键技术,完成了海底核电站的基本设计方案。

在彭士禄的带领下,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中国建造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型堆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彭拍板”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

彭士禄一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使命,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难啃的骨头。他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被誉为“彭大旦”、“彭拍板”,他把对国家核事业的坚守化为果敢行动的具体实践。

1967年,彭士禄来到祖国西南的909基地,进行陆上模型堆的建造工作。作为技术总监,他总能一眼发现问题,果断决策,因此有“彭拍板”的绰号。

“时间紧迫,总得有人做决定,不能无休止地讨论下去!”彭士禄说。他曾对其他研究人员说:“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果是属于大家的;错了,我负责。”

中国发展核电应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20世纪70年代,熔盐堆方案和压水堆方案如何取舍成为争论的焦点。经过科学论证和考察,彭士禄通过舆论推动,提出应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压水堆,充分利用我国新建核潜艇陆上模型堆的技术经验和工业配套设施。容量可暂定为30万千瓦。压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认可,这也为中国核电走“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了关键作用,使中国核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做惊天动地的事,匿名”

长期以来,彭士禄的事迹甚至他的名字都鲜为人知。

“核潜艇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我个人的创造,而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集体努力的结晶。”彭士禄在工程技术上一直是清晰明了的,但在名利晋升、升职、获奖上却坚持“越糊涂越好”。2000年,彭士禄以全票通过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

当彭士禄的女儿问他这笔100万港币的奖金怎么处理时,他马上说了两个“不”:第一,不要拿奖金,捐给组织,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第二,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奖励基金。彭士禄说:“这份荣誉和成就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核潜艇、核电人、核电人。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辛勤工作、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群体是‘干惊天动地,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是共和国的脊梁!所以这个奖金应该奖励那些为核电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科技人才。”经组织反复劝说,他同意命名为“彭士禄核电创新奖”,奖励在核电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的青年人。

短评:深藏功名利国利民

从中国的海底核反应堆到秦山一期核电站,从大亚湾核电站到秦山二期核电站,都留下了彭士禄的艰辛足迹和汗水。在他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一生中,彭士禄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也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勇挑重担,身先士卒,忘我工作,为祖国的核电事业奉献了一生。

“做惊天动地的事,匿名。”彭士禄不想要名声或利润,但它需要建造核潜艇和核电站。他像深海中的核潜艇,一生“深潜”,无声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必将激励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作为代表的彭士禄,一生都在为国家而努力。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及颁奖词

彭士禄先进事迹

彭士禄,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他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彭士禄《感动中国》颁奖辞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2021年度感动中国10大人物有谁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