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名人事迹 > 榜样人物 >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

时间: 金浪 榜样人物

“白头不改扶伤志,衣钵定循思邈心。”治病救人,路生梅爱了一辈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篇1】

【人物】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

【故事】几十年前,大学毕业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扎根佳县人民医院埋头苦干几十年。她多次放弃返京和去大医院的机会,建起当地第一个正规的儿科,先后为数万名婴幼儿提供诊疗服务。1999年退休后,她继续留在佳县,义务诊治超过10万名患者。路生梅是党的__代表,曾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

【点评】

很多认识路生梅的人知道,她腰痛需要整日系着护腰带,上坡路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双眼也饱受白内障的困扰。可大家又常常费解:为啥这位白发苍苍、瘦小纤弱的老人,似乎有股子使不完的劲?有人说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有人说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路生梅觉得,“在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轻’”。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初到佳县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远超路生梅的想象,但并未让她退缩。她在墙皮脱落的旧窑洞里“望触叩听”,背着药箱往返于黄河边的深沟险壑。一次出诊,路生梅看见产妇的家人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断脐带,她冲过去夺下剪刀,一边向家属解释,一边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了她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信念。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路生梅把青春奉献给脚下的黄土地,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郑重承诺。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在佳县推广新接生法、创办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不仅自己成长为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如今,佳县的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退休后的路生梅仍活跃在为群众看病的第一线,20多年雷打不动坚持每周三天的义诊。路生梅说:“我走在佳县的街道上觉得很温暖,人家见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儿叫路奶奶。”她用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用令人动容的赤子之心和情怀,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赖。

展望未来,路生梅希望推动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地区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还想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佳县医护工作者守护百姓健康的奋斗史,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进一步完善保护、关心、爱护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长效机制,必将激励他们为改变基层医疗面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篇2】

今天的《__代表风采》,我们来认识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

每周一、三、五,78岁的路生梅都会来到佳县人民医院,义务接诊。

患儿家长 刘洋:我们小时候也是过来看过路大夫的,可以说路老师既看我们大人,也看我们小孩,看我们家几代人。

1968年,路生梅从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当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没法及时到县城治疗的情况后,路生梅就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上门问诊。扎根黄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迹踏遍24个乡镇。她的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诊室。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魏涛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诊,她都会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还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看病。2020年当地出现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动请缨,没能前往抗疫一线,她就带头开展线上诊疗。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路生梅:作为一个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篇3】

在陕西佳县县城人民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时,总是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有人叫她路大夫,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奶奶,她就是78岁的路生梅。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从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她一干就是54年,兑现着自己入党时写下的“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庄严承诺。2018年,这个承诺已经实现,但路生梅依然选择留在佳县。

“为佳县人民___”

“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重视孩子说话晚的现象,儿童孤独症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见到路生梅的时候,她正在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办公室里,严肃地对儿科医生们反复强调着。

本已退休的路生梅,可以选择回到大城市颐养天年,但她依然坚守在佳县,为医疗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仅在退休后的20余年中,她义诊的患者就超过了10万人次。

“路奶奶,我们来看你啦!”9岁的张宇旋一见到路生梅就亲昵地扑进她的怀里。她和她的奶奶、妈妈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在佳县,像这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行医五十载,路生梅给病人开的全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造福了佳县一代又一代儿童。

如今,与当地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路生梅,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改为了“为佳县人民___”。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万紫千红才是春满园”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从繁华的首都北京到偏远的佳县小城,从长发青丝到白发苍苍,从一名普通党员到党的x大代表……路生梅用一生的时间书写着无私奉献。她的崇高品质不仅赢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也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党的x大即将召开,路生梅正在积极做准备,她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带到会上。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篇4】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这一次,她是作为党的__代表,带着陕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乡。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能作为全国党代表参加党的__,路生梅十分兴奋。“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儿科医生路生梅《榜样7》事迹【篇5】

今天的《__代表风采》,我们来认识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

每周一、三、五,78岁的路生梅都会来到佳县人民医院,义务接诊。

患儿家长 刘洋:我们小时候也是过来看过路大夫的,可以说路老师既看我们大人,也看我们小孩,看我们家几代人。

1968年,路生梅从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当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没法及时到县城治疗的情况后,路生梅就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上门问诊。扎根黄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迹踏遍24个乡镇。她的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诊室。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魏涛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诊,她都会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还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看病。2020年当地出现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动请缨,没能前往抗疫一线,她就带头开展线上诊疗。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路生梅:作为一个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32715